首页 独家 > 正文

【天天报资讯】即将败走A股,柳传志又“折了”一个“小伙伴”

2023-04-20 21:32:19 加鑫财经

4月14日,泛海控股深跌近4%,收于0.97元,这是其自上市以来,首次跌破面值。

截至19日收盘,泛海控股已经在1元下方待了4个交易日。按照规定,如果剩下的16个交易日内,泛海控股股价无法回到1元,将面临退市。

与此同时,泛海控股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——民生控股,也将迎来退市危机。


【资料图】

同样是在4月14日这天,民生控股发布业绩预告,预计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880万元,预计营业收入1965万元。等到年报正式发布,上市公司将被冠以“*ST”字样。

这也意味着,“泛海系”即将迎来A股的“大溃败”。然而事实上“泛海系”背后的掌舵者卢志强,早就扛不住了。

“泰山会”的大佬,柳传志的“小伙伴”

卢志强与“泛海系”当初的能量有多大?

前者常年占据山东首富之位,还是顶级富豪俱乐部“泰山会”的“东道主”;后者生意涉足地产、能源、金融、科技投资等,还参股了包括民生银行、联想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近40家上市公司。

这份强大,很大程度上来源自于卢志强过硬人脉关系,这就不得不提起卢志强与柳传志的“兄弟情谊”了。

1995年,正是在柳传志的引荐下,卢志强顺利加入“泰山会。同样是在这一年,泛海集团、联想集团等9家知名企业,联合发起成立了光彩事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,卢志强一人独占91.7%的股份,柳传志则亲自为他站台。

很快,卢志强便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”。

2009年,中科院转让其所持“联想控股”29%的股权,对于这块肥肉,各方势力蠢蠢欲动。

不过,中科院为竞购者设立的门槛也很苛刻:

注册资本不低于40亿元;

2008年总资产不低于350亿元、净资产不低于100亿元;

近三年平均净利润超过8亿元;

主营业务包括金融、能源、地产三大领域,直接投资额不低于20亿元,且至少在一个领域有控股的上市公司。

巧合的是,这些要求卢志强都“正好”符合,于是泛海最终成为受让方,以27.55亿拿下29%的股份,成为联想“三当家”。

尽管泛海和联想的“联姻”门当户对,无论是投资和公司战略发展都十分契合。但接下来的MBO(管理层收购),却让人看出了暧昧的味道。

对国有资产进行MBO,在当时是一个令管理者闻之色变的事情。海尔和健力宝都曾进行过MBO,但媒体曝光后,前者无疾而终,后者的创始人李经纬锒铛入狱。

但在联想控股的MBO行动中,“联持志远”转让给中国泛海9.5%的股份,中国泛海转给柳传志等5位自然人9.6%股份,多出0.1%股份,成功把柳传志送上了联想控股董事长的位置。

柳传志等人通过曲线交易,完美地规避了MBO的限制,最终实现持股,联想正式成为民企。这次行动中,卢志强功不可没。

以至于后来卢志强说,经过十几年长期的积累,“柳总把我看透了,我也把柳总看透了。”卢志强与柳传志之间的故事,颇有一种有钱一起赚、有事一起扛的味道。然而,当泛海系“将倾”时,柳传志却没能成为卢志强的救星。

地产+金融的双模式

泛海系的溃败,得从它的壮大说起。

左右金融、右手地产,金融为地产输血,是许多地产公司的终极梦想,而泛海系便是这个梦想的集大成者。

卢志强的起家靠的是房地产。1988年,房改序幕拉开,卢志强就是受政策的影响,一头扎了进去。在当时,只要能拿到地皮,光是批文倒手就能赚成败上千万,若是拿地自己盖自己卖,赚到的利润更是以亿来计算。

很快,卢志强轻松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亿,到了1997年,泛海控股便借壳南油物业上市,泛海系由此雏形初现。

按理说,在地产的黄金时期,光是这一块就足够让卢志强登上富豪榜了,但他并不这么想,俗话说“靠钱近的人挣钱最多”,什么行业挣钱最多?当然是金融。

但是想进军金融业,光有钱不行,还要有人脉,泰山会开始浮出水面。这个神秘的高端富豪圈子成立于1995年,以卢志强和柳传志为元老,集齐了冯仑、郭广昌、李彦宏、史玉柱等16名大佬成员。

1996年,在泰山会的协助下,卢志强参与发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——民生银行,泛海系正式迈出了跨向金融领域的第一步。

有了银行,随后几年泛海系很快便集齐了银行、证券、保险、基金、信托、期货和租赁等金融牌照,差不多市面上带“民生”两个字的都有泛海系的身影。此时泛海系光是金融资产就超过了2600亿。

双模式成了“双陷阱”

金融和地产,两个非常赚钱行业的深度捆绑,好的时候互相加持,但坏的时候就成了“双陷阱”。

泛海系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危机的呢?从泛海控股的财报看,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。在这之前,泛海控股每年的营收和净利润还能维持增长,但从2017年便开始出现接连下滑。也正是在这年开始,金融和地产成了监管的重点。

2017年6月,酝酿已久的银监会发文,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、海航集团、复星在内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,对象很明确,多是海外投资比较凶猛、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。

泛海系虽然未出现在媒体流传的名单上,但在海外投资方面,泛海系无疑属于“激进派”。地产业务上,截至2018年光是在美国地产投入就达到31.14亿美元。金融业务则更为夸张,仅2016年的第四季度就有两笔合计近30亿美元的收购。

而泛海买买买的钱,是来自整个金融帝国的。

民生银行从成立开始,就是出了名的泛海“提款机”, 后来民生银行被监管点名很多次,原因都是违规给房地产企业打钱。

而除了民生银行,泛海手上还有海通证券、民生保险、民生证券、民生信托、民生财富,家家都有钱,此前都在给泛海系输送弹药。

然而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,金融机构的输血越来越难,反过来则是监管重压之下回血的紧迫,还钱的压力一下子全甩到了泛海系的身上。

考验泛海系造血能力的时候到了,但这恰恰是泛海系最大的问题。

地产方面,花巨资投的海外项目,已开工的都寥寥无几,更别说现金回流;国内的开发项目也以写字楼、公寓和商业为主,住宅比例较小,很难像其他地产公司靠快速销售回笼资金。

而卢志强一手打造的全牌照“金融帝国”,看似庞大,盈利性却不强。最赚钱的民生证券,2020年净利润仅9.16亿元;民生信托净利润2.32亿元;亚太财险净利润仅6137.5万元。

这样的造血能力,与泛海系的负债相比,简直“不堪一击”。

根据年报,截至2020年12月31日,泛海控股负债合计1460.1亿元,其中短期借款182.65亿元,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92.57亿元,而货币资金仅193.88亿元,缺口巨大。

开启甩卖模式

造血能力不够,只能甩卖资产来凑。因此我们看到泛海地产最近几年几乎没有拿过一块地,而是不断地在卖项目回流资金。

先动手的是地产项目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,泛海系通过转让国内和海外的地产项目,回笼了大约200亿元的资金。经过持续2年的大甩卖之后,泛海的地产板块已经所剩无几。

紧接着摆上货架的,是泛海系优质的金融资产。

最典型的便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,泛海控股通过连续转让民生证券股份累计套现70.46亿元,截至2022年底,泛海控股在民生证券的持股比例仅剩4.12%。

总之,为了恢复流动性,泛海什么都可以卖,甚至包括“自己”。

2021年6月15日,泛海集团持有的2.94亿股泛海控股股份在阿里巴巴司法拍卖平台上被公开拍卖。股份被等分成5笔,每笔起拍价为1.31亿元,结果显示,3笔以近乎底价成交,另外2笔无人出价流拍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